作者:
发布:2023-06-30 17:48:00
阅读:29
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 Quacquarelli Symonds于今日正式发布第20版世界大学排名,首次将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指标纳入排名体系,成为全球唯一一个同时包含这两项指标的排名。
本次排名覆盖来自104个高等教育系统的1500所大学,排名是基于对1750多万篇学术论文和来自超过24万名学者与雇主的专业意见分析而得出。麻省理工学院(MIT)连续第12年蝉联榜首,剑桥大学依然位于全球第2名,牛津大学较去年提升一位,排名全球第3。北京大学是中国(大陆)高校中唯一一所位于全球前20的院校,排名全球第17位。
全球学术界对中国(大陆)高校的认可在QS的学术声誉指标中得到了印证,该项指标是基于14.4万名学者的意见而得出。中国(大陆)有5所高校在学术声誉指标中跻身前100,排名靠前的大学也在不断进步。
中国(大陆)高校的学术声誉反映了其极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,这可以通过师均引用次数来衡量。在这一衡量研究影响力的指标中,79%的中国(大陆)高校都有提升。
尽管中国(大陆)还没有高校进入研究影响力的全球前十,但是其拥有的进入前50和前100的高校数量居于全球第一,分别是13所和18所。并且这些高校排名都在不断提升。在拥有15所及以上进入排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,中国(大陆)高校的提升最为显著。中国本身也是世界上学术研究最多产的国家。上海交通大学表现最为突出,在师均论文引用指标中排名全球第15位,在2017至2022年生产了129000篇学术论文并且产生了180万次引用。其重要研究领域是医学,贡献了总学术产出的30%。
QS研究伙伴Elsevier Scopus提供的数据显示:
中国(大陆)高校的全球合作研究占所有研究产出的21%,与全球平均水平(20%)基本持平。
在中国(大陆)高校发表的学术论文中,28%发布在10%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上,比全球平均水平(25%)略高。
2017至2022年间,中国(大陆)高校发表了450万篇学术论文,获得了5050万次引用。这一数量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多产的研究强国地位。
然而,中国(大陆)在研究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国际化程度不足的限制,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(大陆)高校在全球排名中的持续进步。在国际研究网络这一评估跨境合作研究的指标中,只有浙江大学的排名进入全球前300,位列第174名。
这种情况也体现在中国(大陆)高校在吸引国际留学生方面的表现并不理想,仅有暨南大学一所高校跻身全球前300。国际学生比例是中国(大陆)高校平均得分最低的指标(9.06分),这一指标评估了大学对国际学生的可及性和预期的校园多样性。疫情对国际学生流动的限制影响了中国(大陆)高校在这一领域的表现。相反,在国际教职员工比例方面,中国(大陆)高校表现略好,有三所高校位列全球前200。
QS排名经理 Andrew MacFarlane博士表示:“过去五年,中国(大陆)在研究领域的扩张证明了“双一流大学计划”的成功,该计划于2016年启动,旨在到2050年将其一流大学转变为全球知名教育学府。在此期间,强大的论文发表率使其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研究中心之一。中国(大陆)高校的发展并不是在最近几年才开始的,而是从过去几十年开始就保持着这样的进步频率,并且依然持续发展。这一成就非常引人注目。”
“尽管最近的研究产出在绝对数量上有所下降,但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。随着对论文研究发表的掌握程度越来越娴熟,对发表的内容越来越精进,会使得中国变成一个更加卓越的研究中心。研究数量的增长并不能说明一切,中国(大陆)高校的研究质量才是排名表现提升的真正推动力。中国(大陆)高校的论文引用次数在2022到2023年的增长无人可比,这表明数十年以来中国在学术研究的投入正在收到回报。”
* 不包括突尼斯,仅有1所高校上榜
本文来自——QS世界大学排名官微